全屏 平昌县街道地图 平昌县乡镇地图 试试看!
33地图四川省地图巴中平昌县地图[切换城市]-→ 三维地图 网站简介:提供城市三维/卫星/电子地图、区县/街道/乡镇地图、城市概况及旅游简介。
巴中地图 辖区: 【平昌地图 | 南江地图 | 通江地图 | 巴州地图】 其他: 【地图下载】 【友链

使用说明:点击“全屏”可放大地图窗口;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地图左上角“+”可放大“-”可缩小;“上下左右箭头”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点击“三维图/二维图/卫星图”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




四川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

平昌县地图

城市概况及旅游简介

平昌县城全景

平昌县,位于四川东北部、米仓山南麓,东接万(源)宣(汉),南抵达(县)渠(县),西邻仪(陇)营(山),北连通(江)巴(州)。全县幅员2229平方公里,辖43个乡镇(17个镇、26个乡),528个村(居)委会,总人口1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6万人,耕地面积58.55万亩。系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国家司法部、省发改委和省路桥集团定点帮扶县。

中文名称: 平昌县
所属地区: 中国四川
政府驻地: 江口镇信义大道268号
邮政区码: 636400
著名景点: 佛头山森林公园,得胜镇北山寺,镇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等

目录

自然地理
历史沿革
文物古迹
  1. 刘伯坚故居
  2. 刘伯坚烈士纪念馆
  3. 刘伯坚烈士纪念碑
历史名人
杰出人物
风土人情
经济概况
行政区划
交通运输
风景名胜 
  1. 佛头山森林公园
  2. 得胜镇北山寺
  3. 镇龙山国家森林公园
  4. 五峰林场秋景
西汉平昌县
三国吴平昌县
北魏平昌县
湖广填四川
  县情概况

第二大苏区

  平昌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带,建立了江口县苏维埃政 府,有3万名平昌儿女参加了红军,5000多人血染沙场。孕育了我党我军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烈士,诞生了胥光义、赵兰田等7名共和国将军。

平昌资源富饶物产丰富

  境内河道总长747公里,水力蕴藏量13.51万千瓦,可开发量6.3万千瓦,是全国“长治”工程先进县、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常见植物50余科、160余种,森林覆盖率34.7%;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石英砂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薯、马铃薯、 油菜籽,并盛产蚕茧、茶叶、花生、甘蔗、烟叶、水果、黄(绿)豆及天麻、板栗、核桃、猕猴桃等土特产品。江口醇、小角楼系列白酒,川平牌菜籽油,皇山香茗茶等15个优质产品享誉全国。

平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2005年底,全县有各类科技人员122391人,科技对经济贡献率达48%;共有各类学校110所,在校学生20195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7.3%,教育质量连年在巴中市名列前茅;文化事业跃入“全国文化先进县”行列;全县拥有卫生服务机构785个,卫生技术人员2206人;双拥工作被国家民政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县”。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平昌县全境地质属四川东部地台区,县境内地质构造介于大巴山弧形构造、川东新华夏系构造和仪陇、巴中、平昌莲花状构造复合交接部位。县境地貌属四川盆地外围山地区,大巴山山地。
  山脉呈西北至东南走向,略呈向西南方向凸出的弧形,山顶有平坦顶面,最高海拔1338.8米,最低海拔350米,相对高差500米,大多数山高700—1000米,农耕地一般在海拔700米左右;县境丘陵分布在海拔380—480米之间的白衣、岳家、高峰、金龙、元沱等地,面积30万亩,占总面积的9%。地表形态为高丘地貌长条形。
  气候特点
  平昌县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多年日平均气温为16.8℃,除北部低山区外,都能稳定在0℃以上。
  县境降水,主源于太平洋暖气流夹带的大量水汽,在大巴山的阻滞和抬升作用下形成地形雨;年降水夏多,冬少,常出现冬春偏旱,夏秋偏涝现象。
  县境内年平均日照时数1366小时,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112毫米,全年雾多,风速小,雨量充沛,空气湿润。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县境内尚存兽类22种,禽类49种,水族及两栖爬行类43种,昆虫类共60余类数千种。县境内属大巴山马尾松常绿阔叶林带。有乔、灌木50科160余种。
  土地资源:全县土地总面积2229.12平方公里,折3343680亩。按地貌分为山原、低中山、低山、深丘、台地、平坝6个基本类型。县境土壤来自紫色母质,以紫泥土为主,另有极少老冲积黄泥土,一般田多于土,宜种度广,肥力中等。一般为有机质含量少、氮质、磷缺、钾富。
  水资源:县境内水资源丰富,通、巴河天然落差33米,支流中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9条,境内河长341公里,水能理论蕴藏量3.32万千瓦。县境内理论蕴藏总量13.51万千瓦,可开发量6.3万千瓦,占蕴藏量的47%。
  矿产资源:境内响滩至元沱一线有石油构造,未开采;尖山乡内有出露的优质石英砂,投入批量生产;笔山、千秋有稀有金属矿,未开采。
  水文状况
  县境内属渠江水系,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33公里。河流总长度747公里,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21条,其中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河流11条,流域面积2229.12平方公里。河流在洪水期猛涨猛降,落差大,水能蕴藏量丰富。
  其中巴河,源于南江县玉泉乡分水岭,从巴州区复兴乡进入县境澌岸乡木连溪,经雷山、兰草、白衣等地至元石乡的黄梅溪出境,入达县江陵乡。流域面积17666平方公里,境内主河道长79.3公里。
  通河,源于陕西省汉中市广家店乡长梁,从通江县爱国乡入境,进入澌滩乡,经云台、元山、江口镇等汇入巴河,境内河道长43.8公里,流域面积8958平方公里。这是一块绿色宝地,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地表水、地下水均没受到污染。

历史沿革

  平昌历史悠久,置县迄今已有1700余年。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置平州县,属巴西郡,治所汉王庙(今江口镇龙潭村),先后隶属巴西郡、大谷郡、遂宁郡。
  梁置平川县。
  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更名“同昌县”,属遂宁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改属清化郡,九年(589年)更名“归仁县”,隶属仍旧。
  唐武德元年(618年)隶属巴州,二年改属万州,贞观元年(627年)属巴州。
  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废归仁县入曾口县。
  南宋淳祐五年(1245年)在今江口镇杨柳村和笔山乡境分别建小宁、新德州,隶属利州路:元朝初年改属保宁府;至元二十年(1283年)并入阆中县。
  明朝无县建置,隶属巴州。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江口分州,隶属巴州。
  民国二年(1913年),巴州更名巴中县,分州随之更名为江口分县。
  1933年6月川陕苏维埃置江口县。
  1935年红军撤离后,境地恢复旧制,属巴中县。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成立平昌设治局,取“平州”、“同昌”首尾各一字命名。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升为平昌县,属四川省第15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县境解放。
  1950年2月属川北区达县专区。
  1953年9月属四川省达县地区。
  1993年10月后属四川省巴中地区(今巴中市)。
  1950年2月2日,成立平昌县人民政府。
  1955年9月23日更名为“平昌县人民委员会”。
  1967年3月18日因“文化大革命”改为“临时生产委员会”,继称“抓革命促生产委员会”。
  1969年4月23日成立平昌县革命委员会。
  1980年10月13日恢复县人民政府建制至今。
  2000年,平昌县辖5个镇、56个乡:江口镇、响滩镇、白衣镇、驷马镇、得胜镇、华严乡、金宝乡、尖山乡、泻巴乡、荔枝乡、黑水乡、南风乡、福申乡、大寨乡、元沱乡、金龙乡、六门乡、西兴乡、高峰乡、宝坪乡、龙岗乡、土垭乡、佛楼乡、岳家乡、磴子乡、涵水乡、元石乡、长垭乡、兰草镇、澌岸乡、粉壁乡、雷山乡、青云乡、坦溪乡、元山乡、张公乡、土兴乡、风凉乡、灵山乡、云台乡、邱家乡、鹿鸣乡、石垭乡、青凤乡、板庙乡、笔山乡、凤凰乡、泥龙乡、岩口乡、马鞍乡、千秋乡、镇龙乡、新庙乡、喜神乡、界牌乡、望京乡、民兴乡、五木乡、双鹿乡、高升乡、澌滩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83329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江口镇 56968 响滩镇 17480 白衣镇 18668 驷马镇 19496 得胜镇 20669 华严乡 13973 金宝乡 18313 尖山乡 10319 泻巴乡 9005 荔枝乡 8240 黑水乡 6584 南风乡 14629 元沱乡 7289 福申乡 11242 大寨乡 7991 金龙乡 7830 六门乡 12162 西兴乡 17345 高峰乡 12795 龙岗乡 13062 宝坪乡 6549 土垭乡 15551 佛楼乡 14562 岳家乡 17057 磴子乡 10903 涵水乡 14613 元石乡 9987 长垭乡 8149 兰草镇 21775 澌岸乡 15989 粉壁乡 12033 雷山乡 11489 坦溪镇 20541 青云乡 17409 元山乡 19284 张公乡 9901 土兴乡 20743 风凉乡 8173 灵山乡 12199 云台乡 23744 澌滩乡 12362 郾家乡 16413 晓鸣乡 10702 石垭乡 13074 青凤乡 11812 板庙乡 11780 笔山乡 16432 泥龙乡 16397 岩口乡 10878 马鞍乡 8691 千秋乡 7122 凤凰乡 8231 镇龙乡 12824 新庙乡 6302 喜神乡 10816 界牌乡 9268 望京乡 14697 民兴乡 5575 五木乡 14374 双鹿乡 10440 高升乡 10393 
  2003年1月14日,平昌县撤销双江、响滩、西兴、白衣、兰草、元山、云台、笔山、镇龙、得胜10个区公所(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3]9号批复)。
  2003年9月1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3]25号)批复:
  平昌县撤销鹿鸣镇和荔枝、泻巴、尖山、粉壁、雷山、高升、双鹿、磴子、元沱、黑水、南风、千秋、凤凰、马鞍、新庙、民兴、灵山、张公、界牌、澌滩、石垭、青凤、风凉、五木、福申、金龙、高峰、宝坪、土垭、澌岸、长垭31个乡;
  扩大19个乡镇:(1)将原荔枝、泻巴、尖山3个乡所属的行政区域并入江口镇。江口镇人民政府驻望江街129号。(2)将原粉壁、雷山、高升、双鹿4个乡所属的行政区域并入驷马镇。驷马镇人民政府驻驷马场。(3)将原磴子乡所属的行政区域并入白衣镇。白衣镇人民政府驻大河嘴。(4)将原元沱、黑水、南风3个乡所属的行政区域并入响滩镇。响滩镇人民政府驻响滩。(5)将原千秋、凤凰2个乡所属的行政区域并入笔山镇。笔山镇人民政府驻笔山场。(6)将原新庙、民兴2个乡所属的行政区域并入镇龙镇。镇龙镇人民政府驻镇龙关。(7)将原鹿鸣镇所属的行政区域并入邱家镇。邱家镇人民政府驻邱家堡。(8)将原灵山、张公2个乡所属的行政区域并入元山镇。元山镇人民政府驻元山场。(9)将原澌滩乡所属的行政区域并入云台镇。云台镇人民政府驻铺垭。(10)将原五木乡所属的行政区域并入得胜镇。得胜镇人民政府驻得胜场。(11)将原高峰乡所属的行政区域并入西兴镇。西兴镇人民政府驻西兴场。(12)将原澌岸乡所属的行政区域并入兰草镇。兰草镇人民政府驻兰草渡。(13)将原界牌乡所属的行政区域并入望京乡。望京乡人民政府驻麻石口场。(14)将原青凤、石垭2个乡所属的行政区域并入板庙乡。板庙乡人民政府驻板庙场。(15)将原福申、金龙2个乡所属的行政区域并入大寨乡。大 寨乡人民政府驻大寨场。(16)将原宝坪、土垭2个乡所属的行政区域并入龙岗乡。龙岗乡人民政府驻龙岗场。(17)将原风凉乡所属的行政区域并入土兴乡。土兴乡人民政府驻土兴场。(18)将原长垭乡所属的行政区域并入元石乡。元石乡人民政府驻元石场。(19)将原马鞍乡所属的行政区域并入岩口乡。岩口乡人民政府驻岩口。
  从2003年10月到2004年12月,全县辖区从10个片区、61个乡镇减少到27个乡镇,乡镇平均人口从1.8万人增加到3.5万人,幅员面积从36.5平方千米增加到82.6平方千米。
  2004年底,平昌县辖16个镇(江口、响滩、驷马、得胜、白衣、元山、岳家、云台、兰草、西兴、镇龙、笔山、邱家、涵水、坦溪、佛楼)、11个乡(大寨、六门、龙岗、元石、青云、土兴、板庙、泥龙、岩口、喜神、望京)。
  2005年9月2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函[2005]183号)批准,同意平昌县人民政府机关办公驻地由江口镇新平街128号迁至江口镇信义大道268号。

文物古迹

刘伯坚故居

  刘伯坚故居位于平昌县龙岗乡街道,共两栋,分别建于1895年和1937年,建筑面积共519平方米,原始风貌和格局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既是纪念烈士的重要载体,又是精神文明建设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符合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条件。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特公布“刘伯坚故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伯坚烈士纪念馆

  刘伯坚烈士纪念馆(碑)坐落在平昌县城北AA级风景区佛头山森林公园内,距县城2公里,背靠华严庵,左控通河,右扼佛头寨,与金宝观、南台山、老鹰寨隔河相望,地势高爽,视野开阔,馆内绿树葱茏,环境优美,布局精巧,鸟瞰县城,四周重峦迭嶂,山环水绕,风景秀美。
  1950年,胡耀邦同志指出:“川北人民应该为刘伯坚烈士树碑立传”。1983年,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烈士故乡的平昌县城动工修建刘伯坚烈士纪念馆(碑),共占地22387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绿化面积17998平方米。其间,邓小平、叶剑英、聂荣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题词,黄镇撰写碑文。1986年落成,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亲自参加揭幕剪彩,李鹏总理发来亲笔贺电。

刘伯坚烈士纪念碑

  碑体以高耸入云的白玉兰来展现“忠魂盛开革命花,正气凛然照万代”的主题,碑高23.55米,碑座用红色花岗石铺贴,寓示平昌红色沃土出英才,碑体为三块洁白水刷石面立柱上为变形花瓣,寓示烈士的高风亮节及为党为国的不朽功勋,中为含苞待放的鲜红花蕾内装灯光,寓示烈士英年早逝而光照千秋,广场内铺设红色地板砖向人们昭示“川北杜鹃赣南血,烈士精神砾古今”。碑座正面是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刘伯坚烈士纪念碑”八个镏金大字,碑座背面白色大理石上镌刻着当时年已八旬的黄镇用三个月时间撰写的1:1大小的碑文。刘伯坚生平事迹陈列馆外幕墙上,镶嵌着刘伯坚烈士《带镣行》手迹;馆内安放着伯坚烈士汉白玉雕像,展陈烈士生前的珍贵照片、遗物、亲笔书简1000余件,史料丰富,资料翔实,系统展示了刘伯坚烈士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刘伯坚烈士纪念馆(碑)1991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二十年来,先后接待中央和省内外参观团体万余起,参观群众及游客愈百万人次,已成为川东北革命传统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今年,刘伯坚烈士纪念馆被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十三部委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刘伯坚烈士纪念馆及龙岗烈士故居(位于平昌县城南50公里处龙岗乡在街,平(昌)营(山)干线公路)等景点与仪陇朱德故里、广安小平故里链接成川东北伟人故里游环线,并为川陕渝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经仪陇、营山、渠县、达川进入川陕苏区首府的南大门及重要链接点。

历史名人

  廖纶
  廖纶(1810—1889),字养泉,号橘叟,平昌县江口镇人。其祖父廖安国、父亲廖元均为清时举人。廖纶曾任金匮、无锡两县县令,主办正阳盐务,继任江苏、海州州官。纶工书法,善诗文,其书法有颜柳风度,颇具功力,现江口镇辖区内仍留存有石刻真迹《石峡颂》和“江阳十景”及“魁”、“寿”二字。
  据《巴州志》记载,遗著《大中讲义》(二卷)、《鞭心录》(四卷)、《两汉读书论断》(二卷)、《梦传文钞》(八卷)、《日记杂录》(二卷)、《巴效篇》、《笑山姑存草》等。
  吴德溥
  吴德溥(1817—1882),字眉生,吴铣次子,平昌白衣庵人。受业于大学士文端公倭仁,闻宋明理学,益自刻励,尽涤少年豪气,一以实践为主。后边境多有战事,复博综天文、物理 、兵农之学,期于有用。
  德溥以同知分发贵州,至之日,筹办乡团,督制军械,教民操练。时贵州上下游均属盗区,德溥于境内设卡梭巡,质询民苗,存记良莠,劝德不遗余力。每战不乱,且有勇有谋,率先士卒,冲锋陷阵,历三十年而定,德溥实与之始终。
  德溥平定苗乱后,光绪帝召见,公俯首跪地,帝令其仰面,问及眼睛时,答曰:为矛利刃所伤,即饬上殿喧谈,问及白衣景时,公顺口占曰:“小阁楼台照白衣,凤凰展翅扑蒙溪,鲤鱼坂子回头望,步步登高上云梯。”言罢,当即赏黄马褂,并赐博夺巴图鲁勇号,始补则举应兴应革者,一一规画之,而条议朝政尤悉。在任六月病卒。光绪丁丑(1877)。川东大旱。德溥筹户金,驰书里门,开办平粜,全活甚众,乡人称颂义举,与其叔云嵋,并泐石记之。故其卒也,乡人闻讣皆涕泣,每有痛失厦庇者。其后,云贵总督刘武慎公,上德溥功状,上为之悼惜。时贵州方请为祠祀曾公,遂附祀焉。著《潜书》上,下篇行于世。《毛诗传笺合义》、《春秋述传》、《圃亭集》诸种若干卷。
  朱兆林
  朱兆林,男,汉族,生于1907年11月17日,四川省平昌县板庙乡凉水村1社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1军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参加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反“六路围攻”和红四方面军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政治处宣传队分队长,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20团政治委员。参加了响堂铺伏击战和反“扫荡”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第2野战军13军39师副政治委员,第2野战军供给部副政治委员。参加了上党、淮海、渡江战役。在上党战役桃川追击战中,荣立一等功。
  建国后,任西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政治委员,西康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空军军政治部主任,空军军事法院院长,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1988年获一级红星勋章。

杰出人物

  吴伟仁 1953年10月生,四川巴中平昌县人。 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数学会均匀学会副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国防科技评审组副组长、国防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近十多年来,先后在航天一院、航天总公司、航天210厂、国防科工委科技质量司等技术管理岗位上任主要领导。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政府终身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现任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风土人情

  丧葬
  丧葬由一系列繁甭的仪式组成,避免死在床上,要净身,穿好老衣,平平睡在堂屋正中的竹席上,烧倒头纸,腰间用黑色线做裤带叫做系年零线,多大年龄多少根,脚前点一盏菜油灯。
  断气时要放鞭炮,并将死者生前所睡床铺上的垫草拿到野外去烧掉,以此向村民报丧,还要派孝子披麻戴孝去向远方的亲人(友)报丧。再请白鹤仙师根据死者的出生、死亡时间卜算入殓时期,并按子女的出生日期在互不相克的前提下选择好坟地。对死者所举行的一切仪式都在灵堂里进行。
  设灵前首先将死者尸体放入木棺中,摆放在堂屋正中,堂屋大门口左侧的阶沿上摆放用竹和纸做成的灵房,灵房前的香案正中,放着死者的灵牌和照片。晚上孝女守灵,直到出丧为止,出丧头一天下午,亲朋好友敲打鼓,抬着花圈挽联前来吊丧,其中,女婿要抬祭猪,孝家设坐堂锣鼓与孝子专门接待来客,来客进入孝家均有一定程序。
  祭奠仪式有客祭、堂祭和家祭三种,祭祀活动的主持称赞礼生。家祭通常采用明清时流行的“出堂三献”或“对灵三献”仪式,都有吟诵祭文形式。祭奠仪式结束则进行封棺仪式。最后由孝歌班子通宵达旦坐唱孝戏或孝歌才算结束。
  出灵又称出丧。凡参与出灵的人,是死者同辈的直系亲属,要全穿孝服和包孝帕 ,孝子也要全穿孝服,长孝端上灵牌在院坝口等“八仙”抬灵柩出堂屋,灵柩抬到院坝边时,赞礼生便举行路祭仪式,孝女面向灵枢跪地痛哭,送死者上青山,民间谓之送老归山。
  出灵时,灵柩走最后,孝女走灵柩肖。灵柩路过之处要撒发买路钱,死者亡灵才能通过。灵柩路过民房或街上店铺门前,“八仙”要打岔说吉令,店主要放鞭炮,孝女全部调头就地下跪。到墓地时“八仙”放下灵柩入墓,白鹤仙师拨好字头(朝向),由孝家先掩一把土,“八仙”再说吉令,白鹤仙吟诵撒五谷,最后举行“墓祭”,白鹤仙要给孝家排写好烧七的期单,每七天一次,叫“烧周年”,一年满后,以后每年只在中元、清明和死者生日之期才举行祭拜。
  四川翻山铰子
  
  四川翻山铰子是一种挥舞和打击“铰子”(铜质小钹)的男子舞蹈。
  中共建国前,主要分布在平昌县的西兴、响滩、白衣和相邻的营山县老林、双河一带。
  中共建国后,逐渐扩展到邻近的渠县、通江、南江、巴中等县。
  《翻山饺子》源于何年?据平昌县高峰乡艺人厥清太(1926年生)口述:“我师父是龙岗乡的苏兴太(殁于19前年,享年七十八岁),八岁时向本县一位民间艺人(佚名)学吹唢呐和刷铰子。他教出来的徒弟,都是又会吹唢呐又会刷铰子……”
  又据营山县老林区艺人谢元照等忆述:
  “早年有一个叫聂信忠(又名聂老五)的人,到平昌做生意,从胜漆的民间艺人那里学打《翻山铰子》,以后带口他的家乡--营山县老林区明德乡,开始在当地传播。殁于1944年,享年六十九岁。”
  根据以上调查,按师徒传承代数的时间推算,最迟约在清咸丰七年(1857年)和同治四年(1865年),平昌和营山两地已有《翻山铰子》的活动,距今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
  翻山铰子的表演,艺人称作“刷饺子“,在唢呐和锣鼓的伴奏声中,铰子手(表演者)合着节拍,挥动双铰,不时放长或收短铰上所系的绳子,忽而甩过头顶,忽而绕过腰腿翻旋飞转,在各个不同部位击打,展现出种种优美的舞姿和造型。动作舒展灵活、刚健粗扩,气氛欢快,十分红火热闹。深受山区人民喜爱。
  由于技巧性强,一般以单人表演为主a以后发展了双人、三人和四人等多种表演形式。
  近年来回各地艺人竞相创新,把在平地上的打铰动作。
  搬到方桌和长凳上去表演,并吸收融合了一些其他艺术技巧。
  形成了“高台铰子”-这一新样式。为了有所区别,便把原在院坝、堂屋、路途等平地上表演的饺子统称为“平地铰子”。
  在每场表演中,各种形式交替进行,使演出更加丰富多彩。
  《翻山饺子》的基本动作,根据放长和收短铰组做打效动作而区分为“长绳铰”和‘短绳铰”两个类别。其打法,大都由打、擦、翻、转四种方式构成,约共有四十多个动作。大多数动作都冠以形象化的名称,如:白间亮翅、风吹杨柳、团鱼晒壳、青蛙晒肚、朴地蓬花、跑马射箭等等。
  舞蹈的动律特征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往复的动体:
  《翻山铰子》的主体动作,是舞者挥动两面铰子,翻来复去地击打而舞。动作与动作之间不停顿、不间断,形成一种循环往复式的动律。而这种特有的动律,又总是沿着“8”字形线运动,起到舞蹈动作或动作组合之间的连接、重复、变换和过渡的作用。这种在复式的动律,使舞蹈具有圆润、流畅的美感。
  2、对称的动态:打铰动作,多在左右、前后、上下等对称位置间变换。这使舞者的体态具有明显的对称性特征。如:上身的前俯后仰;腰部的左右侧弯、扭转;肩部的前后摇摆以及眼睛和头部的来回转动。这种对称性的动态,增大了动作与动作间的对比度。尤其在长绳铰表演时,对比更为强烈,气势更显得豪爽奔放。
  3、均衡的节奏:《翻山铰子》表演时,无论动作怎样变化,也无论延续多久,其进行的节奏,总为中速,均匀而平稳。常常是一场表演长达二、三十分钟,而铰子的敲击,始终是合着2/4的节拍,一拍一次,从容不迫。但在均衡的节奏下,动作却时大时小,时起时伏,动静相济,显示出张弛和跌宕,不但没有单调平直的感觉,反而觉得别有情趣。
  《翻山铰子》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只在迷信职业行当中传承。
  如:苏兴太,厥清太,聂信忠等人都曾从事过迷信职业。他们在祭神、驱邪等活动中,常常以铰子作为法器,边打铰子边作法事。在婚嫁和丧葬礼仪中,他们又是一套吹打班子,当地称为“八仙鼓乐师”。厥清太忆述说:“解放前,吹吹呐刷铰子的叫做‘八仙鼓乐师’,又叫‘大班师’。相传起源于八仙中的韩湘子。过去,送殡、擡花轿、看坟地、大小红白喜事,都请我们这帮人来干。唢呐子进丧房,给死人凑兴嘛!那时候,鼓乐师就是吹一阵唢呐刷一阵铰子。在过去的年代里,由于艺人社会地位及职业的低下,加上本身“只传本家不传外族”等俗规的限制,《翻山铰子》的传承十分缓慢。它虽在祭祖娱神的同时,尚具有庆喜和娱人的一面,但因受局限而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表演的人数只有一至二人;套路和动作少而简单。形式也只有短绳铰一种。
  中共建国后,《翻山铰子》以其欢快热烈、刚健粗犷的气质受到广大山区人民的喜爱,它的娱乐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逐步发展成为“跳喜不跳丧-的特定形式。
  在解放初期的土改中,农民们庆祝翻身时,《翻山铰子》抒发了他们无比强烈的翻身感,曾被誉为“翻身铰子”。经过一段时间传播和发展,成了当地最受人喜爱的民间舞蹈,婚嫁时请铰子队来助兴,已成为当地一种乡俗。
  因而当地有“离了和尚不念经,离了铰子不送亲”的说法。
  1955年,《翻山饺子》在四川省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调演中,作为川北地区特有的舞种,以其优异的技艺而获奖,大大促进了该舞的发展。
  此后各地纷纷建立起半专业性质的表演队,铰子手的人数也成倍增加。由于各地及队与队之间的竞技和交流,使铰子的表演技艺不断提高。随着长绳铰动作和高台铰子逐步形成和发展,各地铰子队逐渐出现了各自的不同风格,如平昌县即有三个各具特色的队:
  以谭周发为代表的队,以动作准确、优美见长;
  以厥清太为代表的队,戴着面具表演,诙谐而风趣;
  以何树恒为代表的队,舞姿刚健,动作舒展;
  他的大铰子(直径约20厘米)表演,尤为别致。而营山县以谢元照为代表的队,则以大方挺拔而另树一帜。
  近年来,各地铰子艺人广泛收徒传艺,精心培养了一大批十三、四岁至二十多岁的新生力量。他们天资聪敏,基本功扎实,刻意钻研高难技艺,成绩突出。
  如:平昌县的杨永明、周泊基、厥作贵,营山县的谢世平、肖先群、罗华全等,都是一些后起之秀,他们对《翻山铰子》的继承和发展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翻山铰子》的伴奏曲牌较多,已收集到的约有三十多首。所有曲牌均为了节拍。其中经常使用的只有一小部分,如:「花引子」、「南瓜花」、「丝瓜花」、「浪淘沙」、「长阴调」等,其余则用于烘托气氛。一些曲牌大同小异,或仅有个别音符有所改变。伴奏乐队一般由唢呐一至二支,小鼓、小擦、小锣各一个组成,曲牌可任意变换或反复。打击乐无独立的曲牌,只配合唤呐敲击节奏。伴奏和舞蹈基本按中速进行,无明显的快慢变化。
  登高节
  3月4日是平昌县一年一度的“登高节”,按照习俗,全家老幼都要走出家门到户外登山,以祈求新年的幸福平安。登高节最先是纪念著名诗人元稹的,久而久之演变成为平昌人民的地方节日。

经济概况

  平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8.9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4.3:23.0:32.7;固定资产投资10.6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8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1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97元;人口自然增长率1.5‰。
  2006年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实现33.5亿元,增长1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5850万元,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30元和5700元,分别增长6.7%和7.3%;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4.5%和4‰以内。 农业标准化显效益。近年来,平昌县坚持“标准兴农、标准富农”的思路,通过建基地、树品牌等,带动和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该县已建立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3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乡镇5个,涉及高粱、生猪、优质水稻、海椒、豇豆等主要农产品。同时,通过实行标准化生产,发展了大量优质农产品,在2个食品工业园区的带动下,实现了农业的标准化深加工。近年来,由农业标准化生产给农民人均增收已逾100元,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平昌县的两个知名酒厂——小角楼和江口醇
  小角楼
  小角楼起源于明末清初,扩建于1981年,1998年开始第二次创业,2001年改制为四川小角楼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现拥有资产总额4.5亿元,占地900余亩,拥有员工1200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00余人,现已形成以白酒研发、生产、销售为主体,集红酒、包装、运输等多项产业于一体的企业集团。公司连续两年荣获“中国白酒工业百强企业”,2006年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江口醇
  享有"四川第一醇"美誉的"江口"牌江口醇系列酒,采用优质红粮和山泉,辅以大巴山特有的20多种中草药制曲,经独创的"窖中窖"复式发酵工艺生产而出,酒质上乘,浓酱兼香;以江口醇文化传统为依托,以博采众长的包容意识和全心、全过程的服务去诠释品牌和精心设计的外包装,赋予了产品独特的灵性,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主导产品有8大系列50余个品牌,先后获得"日本东京第三届酒饮料国际博览会质量金奖"、"四川省名牌产品"、"中国专利十年成就展金奖"等40余项殊荣,成为酒类知名品牌,被誉为"第七朵金花"。

行政区划

  拼音:Pingchang Xian
  代码:511923
  邮编:636400
  驻地:县人民政府驻江口镇信义大道268号
  2004年,平昌县辖16个镇(江口、响滩、驷马、得胜、白衣、元山、岳家、云台、兰草、西兴、镇龙、笔山、邱家、涵水、坦溪、佛楼)、11个乡(大寨、六门、龙岗、元石、青云、土兴、板庙、泥龙、岩口、喜神、望京)。

交通运输

  平昌县地处东北交通要塞,达(州)广(元)二级公路横贯东西,到重庆仅5小时车程。平昌县通过实施三轮公路交通大会战,县内通车里程达2698公里,实现了出境干道全部硬化、区区通油路、县乡公路标美化;县城二级公路90公里接入达—渝高速公路,距重庆仅3小时路程,距达州火车站90公里,四川省“十一五”规划的达广高速公路贯穿平昌,是达州到巴中的必经之地,位于成都、重庆、西安等大都市交汇辐射的中心地带,是川东北物流集散地。全县村村通公路。形成快捷的交通通道。

风景名胜 

佛头山森林公园

  佛头山森林公园位于平昌县城所在地江口镇北侧,通河、巴河、龙潭三面盘绕,众山簇拥环护,状如众星拱月。佛头山因传说“观音大士派佛头童子下凡镇守龙潭溪”而得名。景区经营面积293公顷,海拔400-723米,森林覆盖率达90%。2002年四川省旅游局批准为AA级风景区,2003年作为镇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佛头山景区气候温和,风景旖丽,峰峦磅礴,云山雾海,佛光若现,两江汇流,洪波素练,无不壮丽绝伦,莹洁清新。大高差、陡山坡、窄岭道、峭绝壁,支梁上踏出通幽小道,悬崖中露 出聚仙山洞,V形谷鬼斧神工,奇石峰半悬空中,尖石笋扎于林中,平石盘微露碾迹,斜石包深嵌足印。石缝中溢出雨丝,山裙边淌着小溪,龙潭瀑布珠飞玉溅,砥石雷鸣,大小天池巧夺天工,清澈甘冽,菊桂飘香,鹃白叶红,让人留连忘返。登岭脊环顾,视彩霞卧云,立远山回望,见龙爪外伸,游目骋怀,豁然开朗。登临之余,惊叹之间,听松涛天籁之声,沐森林空灵之气,观佛光绝世之姿,览江阳十景之盛,鸟语嘤嘤,梵声渺渺,亭台楼榭,壁画石刻,历史古迹,革命遗址,无不美轮美奂,宗教文化,红军文化,民俗文化丰富奇特,璀璨夺目……是人们休憩、观光、避暑、疗养、登山、朝圣以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最佳去处。
  佛头山佛光乃天下奇观,由于“佛光”的形成条件非常特殊,故又名“宝光”。据说“影入佛光,可获吉祥”。我国较著名的“佛光”是四川的峨眉山和安徽的黄山;世界上能经常见到佛光还有德国的布劳甘山和瑞士的北鲁根山。而低海拔山(仅700米)现佛光世界上仅平昌佛头山。当云雾弥漫山腰、阳光斜照崖上,出现一道彩环,花木身形映入环内,人动影随,两人相佑,只见自身,十分奇妙,令人惊心动容。佛头山佛光光环清晰、持续时间较长、出现频率高,一月之内连续出现十余次,更显其绝妙与神秘。

得胜镇北山寺

  得胜北山寺亦名北峰院,位于平昌县得胜镇。东北接壤通江,西北依抵巴州,距平昌县城40余公里,距县城60余公里,占地二十余亩,海拔810余米,寺东、西、北面为悬崖绝壁,南面地势平缓。寺周岩下树木繁茂,有古树松柏、楠木、菩提、摇钱等灌、乔木数种。
  据《巴州县志》载:“北山寺,在县东得胜场,僧慧悟始建,花竹荫森,足资游憩。”此寺为什么被《巴州县志》记载呢?因民国以前平昌属巴州县管辖,故记入《巴州县志》。该寺清初遭兵燹,康熙年间复修缮二教寺改名北山寺。现存寺院及壁画乃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至二十五年(1845年)雷自然和尚筹资继建的。
  北山寺是冷兵器时代兵家必争的军势要地,明武宗时农民领袖兰延瑞、鄢木恕就在此地起义,张献忠入川以得胜为重镇,一度屯兵于此,清白莲教农民起义军也以此为据点。这些历史在寺内存碑铭文中均有记载。
  在近代,红四方面军在这里建立了苏维埃政府,红十一师、九十师、八十八师、九十师先后在这里设立过指挥部。1933年10月徐向前总指挥在此主持召开了军事会议,制定了“宣达战役”作战计划。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曾在这里指挥“宣达战役”及以后的反“六路围剿”战役,均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镇龙山国家森林公园

  镇龙山国家森林公园隶属平昌县,包括县内的镇龙五峰林海景区、江口镇佛头山景区、白衣水乡古镇景区。森林公园总面积2553公顷,林业用地面积2133顷,活立木总面积6.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3.5%。
  该生态公园、生态区位独特,具有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人文特色性特征,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人文旅游景观比比皆是,人与自然交融和谐。位于镇龙镇境内的五峰景区有美丽的天然林和茂密的人工林,裸岩极少,漫山遍野堆绿耸翠,沟谷壑畔郁郁葱葱,林间小溪流水潺潺,山体雄浑,皱褶扭转。站在高处俯瞰,顿生山舞绿龙,峰为碧丸之美感。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峰54座,其中有5座山峰呈五角形分布,形成“五龙捧圣”之势。五峰林海300米的空山坡内有一段长40米的林间小道,人行其上咚咚作响,轻踩轻响,重踏重鸣,五音谐和如天籁之音,谓之天鼓地音;东北角的五龙湖,湖水曲折,形似卧龙,湖面如镜,倒影迷人。
  在平昌最高峰贾阁山上可以看到跳跃的日出、硕大的太阳、厚积的云海,多姿的月相;五峰林海不远的邓家湾等处石雕精美的古墓量多质高,清光绪民居完好如初、黄梁古树破巨石景观独特。以刘伯坚烈士纪念馆、川陕苏区革命文物陈列馆为代表的红军文化,以极乐寺、佛光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神奇佛光闻名的佛头山森林公园,以白衣水乡古镇历史文化构成镇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丰厚文化底蕴。

五峰林场秋景

  位于镇龙镇境内的五峰林场有茂密的人工林和美丽的天然林,裸岩极少,几无荒山,漫山遍野堆绿耸翠,沟谷溪畔郁郁葱葱,山体雄浑,皱褶扭转。站在高处俯瞰,顿生山舞龙蛇,峰为泥丸之美感,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峰54座,其中有5座山峰呈五角形分布,形成“五龙捧圣”之势。
  在五峰林场分场300米的空山坡上,有一段长40米的小道,人行其上咚咚作响,轻踩轻响,重踏重鸣,五音谐和如天籁之音,在该场东北角的五龙湖,湖面曲折,形似卧龙,湖水浩瀚,倒影迷人。在贾壳山可以看到跳跃的日出,硕大的太阳,厚积的云海,多姿的月亮。在距该场不远的邓家湾等处石雕精美的古墓量多质高。

西汉平昌县

  西汉置平昌县,属平原郡,治所在今山东临邑县东北德平镇。《太平寰宇记》卷六四德州德平县:“本汉平昌县,后汉改为西平昌”。仍属平原郡。因另有一平昌,属北海国,治所在今山东诸城市西北。 故改名。

三国吴平昌县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孙权分太末县南部地始置遂昌县。管辖今浙江遂昌县和龙泉、庆元县大部,金华县(原汤溪县)部分地。属扬州会稽郡。
  孙权赤乌二年(239年)更名平昌。清光绪《遂昌县志》卷一载:“平昌县以去十五里两山前后平叠如昌字,故名”。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更名复称遂昌。
  今天遂昌县属浙江丽水市。

北魏平昌县

  北魏世祖时置刑军县,太和二十一年(497) 改名平昌县。
  隋开皇十五年(595) 并入伍城县,义宁元年(617)复置平昌县。
  唐贞观元年(627)平昌县改名吕香县,因吕香镇为名。故治在今山西乡宁县西南八十里。
  五代周显德三年(956)吕香县并入乡宁。

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是一个特定的称谓,它专指清代初年,四川因战乱人口锐减,从而由清政府在大半个中国推行的移民填川政策。这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从顺治末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嘉庆初年,前后长达一百多年。其中,康熙中叶至乾隆年间是这次移民运动的高潮,四川人的祖先,绝大部分是在这时候背井离乡进入四川的。虽然当时共有十几个省份的移民被卷入这次移民浪潮,比如湖北、湖南、广东、江西、福建、广西、陕西、贵州、云南、山西、河南、山东等,但因为当时移民入川的外省人以“湖广籍”最多,因而这次事件被历史学家和民间命名为“湖广填四川”。所谓“湖广”,是指湖北、湖南两地。在明清时期,湖南、湖北合称“湖广省”。
  在一般人的记忆中,“湖广填四川”这一历史事件是跟明朝末年“张献忠剿四川”分不开的。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四川的父老乡亲能够讲述“张献忠剿四川杀得鸡犬不留”的恐怖故事。似乎“湖广填四川”这一事件的起因,是张献忠把四川的土著人口杀光了。张献忠是对四川造成过严重的破坏,但他在四川停留的时间前后只有几年,而明末清初四川大规模的战乱却持续了34年。因此,张献忠无疑成为了清初四川残破和人口锐减的替罪羊。
  四川不愧为“天府之国”。当十一二个省份的一百多万移民来到四川安家落户(康熙二十四年,四川的人口只有1.8万余丁,折合人口9万余;然而到乾隆三十二年的时候,四川人口已达290余万),一个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时代来临了。“异乡人”开始在这片金色的土地上纵情舞蹈。他们从故乡带来新的物种、新的生产技术、地方戏、习俗、方言,然后在这个新的竞技场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随着漫长而艰辛的创业过程的逝去,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像汹涌的潮水如期而至。他们获得了财富,获得了新生,获得了主人的称谓,同时也获得了这片土地的嘉奖。
  “湖广填四川”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一种不可估量的影响。从移民入川的第六代后裔开始,四川经过多文化、多民族的大融合以后,涌现出邓小平、朱德、陈毅、刘伯承、聂荣臻、郭沫若、巴金等杰出人物。他们中有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有在共和国元帅中占五分之二比例的开国元勋,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堪称“大师”的文学巨匠……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湖广填四川”对四川文化和人口质量的影响都甚为深远。


 
 世界都市:
(以国际公司的“高级生产者服务业”供应,如会计、广告、金融和 法律为城市排名) )
青岛网络警察 中国互联网协会 好耶广告网络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 

110报警服务 无线互联网业自律 

同盟
为了方便下次访问,请牢记【33三维地图】网址www.33map.net,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Copyright©2011 中国三维地图网(www.33map.net)-33地图 蜀ICP备05005342号
All rights reserved